Abraham30 发表于 2022-2-13 12:17:11

苏轼感悟人生哲理

君不见,钱塘湖,钱王壮观今已无。钱塘湖就是西湖。湖水出自钱塘,故名钱塘湖。因为在。说起钱塘,还有一个故事呢。据说议曹华信曾在这里建一个堤岸,就招募能搬运土石的人,给钱一斛一斗。没有十天时间,来者如云。塘还没有成,他就说不再要土了。于是那些人就把丢弃到这里,走了。这就是。而西湖从唐朝到宋朝,就已经成了旅游胜地了。



钱王壮观今已无。



钱王,指的是钱俶,他是吴越最后一位国王。钱氏统治吴越几百年。有两浙之地。宋朝建立,他朝拜太祖,厚礼还国。978年,举族来京,钱俶之国遂亡。



http://125807.oss-accelerate.aliyuncs.com/2022/02/8693479673864972197.jpeg   



这两句意思是说,钱王朝的辉煌壮观早已经没有了。而钱塘湖水依然波涛汹涌,奔流不息。



钱塘潮涌



屋堆黄金斗量珠,运尽不劳折简呼。斗量珠,据王子年《拾遗记》载,后汉郭况,在院子里有高阁,里面放置一个衡器,用来称量家里的珠玉。阁下有藏金窟,有武士守卫那里。运,命运,运气。不劳,不用劳烦,谦词。折简,



胡三省注曰:“汉制:简长二尺,短者半之。盖单执一札谓之简。折简者,折半之简,言其礼轻也。



公当折简召凌,保苦自来邪



折简呼,出自《晋宣帝纪》,王凌对宣帝说,“?”“帝曰,以君非折简之客故尔”意思是,你连折简召见的资格也没有了。后来王凌饮药而死。这里说,钱俶曾经辉煌一时,一旦运数尽了,那些珠宝再多,又能怎么样呢?



钱俶批卷



四方宦游散其孥,宫阙留与闲人娱。



宦游:远离家乡在官府任职。散,分给。孥,古代获罪入官供役使的人,后泛指奴仆。这句意思是,他的那些奴仆就成了后来到这里做官的人奴仆。而他的家人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。而他那建的那些宫城,则成为了人们游览的风景名胜。



盛衰哀乐两须臾,何用多忧心郁纡。



须臾,表示一段很短的时间,片刻之间。郁纡:忧思萦绕。王朝盛衰,人之哀乐,总是那样变化莫测,眨眼之间。你又何必总在忧虑之中,为之烦恼呢。



钱王壮观今已无



人生如寄,多忧何为?



为什么提到了钱王呢?那得从灵隐寺说起。此寺建于东晋,开山祖师为西印度人。后南朝梁武帝赐田扩建。而吴越王,就是钱王,请大师重兴扩建,并赐名灵隐新寺。所以来到这里,苏轼就想到了钱俶。“盛衰”两句感慨,给人以沧桑之感。化用《文选 魏武帝乐府》,这让我们想到了苏轼的寄寓的思想。



吾生如寄尔,归计失不蚤。”“吾生如寄尔,宁独为些别?”“吾生发寄尔,送老天一方”



他说,生命来自自然,又解散还归于自然,生命的本质确实是一小段寄宿生活而已。“人生如寄,在成为了苏轼文字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句。贯穿了他的人生态度。



三苏坟



夫大块载我以形,劳我以生,佚我以老,息我以死。



而其实,他的思想也和庄子有关,庄子说,人生不过是自称过程中的一小段插曲。而苏轼说,。这接下来就有了寄寓的思想。而与寄寓同时,他没有执著于人生的虚幻,而是以审美的姿态寄寓于世。从普通日常生活中,发现愉悦自身的美。他说,。他在领受大千世界的无穷之美。于是,他接着说,



溪山处处皆可庐,最爱灵隐飞来孤。



庐,就是简陋的房屋,居住的意思。这里随处可以住下来,但是我是最喜欢在飞来峰旁边的灵隐寺了。为什么叫飞来孤呢?晏殊在《舆地志》说,西天僧惠理曾来到这里,这不就是中天竺国灵鹫山的小岭吗,不知道是哪年飞来的呀。佛在多日,多在那里隐修。现在又是这样呀。于是,就造了灵隐寺,号飞来峰。那这里到底什么吸引了苏轼呢?



灵隐寺又名灵鹫寺



乔松百尺苍髯须,扰扰下笑柳与蒲。



乔松就是高大的松树。苍髯,灰色须鬓。比喻年老。扰扰,形容纷乱的样子。柳与蒲,出自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:““比喻未老先衰,或体质衰弱。亦用来表示韶华易逝、容颜易老。松树高大而苍翠,年代久远,而柳蒲之姿,秋天叶落,经霜衰败,一幅老态老钟的样子。这句说的是院子里的树木。



高堂会食罗千夫,撞钟击鼓喧朝晡。



高堂,高大的厅堂。会食,意思是相聚进食。千夫,指很多的人。罗,招致,包括。这句意思院子里屋子里人的活动。高大的厅堂里,很多的人在会餐,寺庙里撞钟击鼓的声音不断响起,那是告诉人们,早晚的时辰。



灵隐寺暮鼓辰钟



凝香方丈眠氍毹,绝胜絮被缝海图。



凝香,韦应物有”凝香是说室里充满了焚香的味道。氍毹qushu:一种织有花纹图案的毛毯。毛或毛麻混织的布、地毯之类。李贺有诗,绝胜,远远超过。



海图拆波涛,旧绣移曲折。



海图:杜甫有诗,意思是绘画或刺绣的海景图。这句是说,方丈在有满是焚香味的居室里,睡在有花纹图案的毛毯上,那种感觉和意境,比那刺绣图案的被子不知道要好多少倍呢。这句是说寺院的佛家意境。



苏轼与佛



佛家寺院,那是苏轼经常去的地方。他曾说过,三百六十四,幽幽寻穷年。所至得其妙,心知口难传。至今清夜梦,耳目余芳鲜。他实在是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了。就连后来要离开杭州了,他也和僧人道别。就连林语堂也说他,是个佛教徒。他喜欢这里,所以会一有空就拜访各地的寺院,和僧人交往。而那些人也对他特别好,你难道忘记了那首脍炙人口的《卜算子 缺月挂梧桐》,就是初到黄州时在一个叫定惠院的寺院里做的。而他也非常享受这里的意境。



清风徐来惊睡馀,遂超羲皇傲几蘧。



余,我。羲皇:即伏羲氏。几蘧qu:古之帝王。傲:轻视。后面这句化自《庄子》,。这两句意思是,当清风慢慢吹来,惊醒了我的睡梦,那种感觉,真是比伏羲几蘧这些古代的帝王还要美呀。



庄子春睡图



归时栖鸦正毕逋,孤烟落日不可摹。



栖鸦:指在树上栖息筑巢的乌鸦。苏轼曾有诗:“”。毕逋,鸟尾摆动貌。孤烟落日:唐代王维有。这句写归来时的景色和感受。回来的时候,他看到乌鸦回巢,振动着翅膀。夕阳西下,炊烟袅袅直上天空。



这就是诗的下半段,诗人也赞赏的眼光,写了灵隐寺的风光和僧人的生活,他甚至还在这里睡了一觉。最后的归程,在如诗的暮色中,他有些许惆怅,也许他在想,乌鸦都回巢了,我什么时候能回归乡里呢?



人生如寄,多忧何为



当我读每一首诗时,稍微细读,深入进去,在体会苏轼的诗的美感和艺术魅力之外,我都会收获很多感动。正如这首诗,苏轼由钱塘起笔,抒发了的感慨。



是呀,人生如此短暂,匆匆,而又虚幻,何苦为难自己呢?我们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。于是每一处山水,每一个生灵,每一个身边的人,都成了他的朋友。而那深山中的寺院,又有别样的意境与幽情,在苏轼的笔下,如诗如画,仙境一般。



这就是苏轼,他的诗,他的风景,他的生活,他的思想,我喜欢。



苏轼是我最喜欢的一位诗人,我喜欢他的诗词书法,更佩服他的人生哲学。苏轼才华横溢,却一生命运坎坷,宦海沉浮,但他却能坦然面对,随遇而安,在挫折中保持乐观心态,在艰难中保持为民情怀,我常常为他的人生履历所感动,所折服。



苏轼,号东坡居士,字了瞻。生于1037年,卒于1101年,四川眉山人。据说,他出生时,附近彭老山上的草木一夜枯死,将钟灵毓秀都汇集到了苏东坡身上。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,主要建树在是在文学上。凡读过书的人,对苏东坡这个名字都不会陌生,因为苏轼的诗词在文学史上有其很重要的地位。诗如《题西林壁》,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《和子由渑池旧》都是名篇;词如:<水调歌头,明月几时有》《江城子,十年生死两茫茫》《念奴娇,赤壁怀古》等;文如《前赤壁赋》《后赤壁赋》等,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;书法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,并称宋代苏黄米蔡四大家。苏轼是蜀党的领军人物,最高官至礼部尚书。他的一生仕途坎坷,屡遭贬谪,先后黄州、杭州、颖州、扬州、惠州、詹州,从北到南,从大陆到海岛,越贬越远,越走越荒。苏轼生前,曾对自已的一生作过总结:心似已灰之木,身如不系之舟。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詹州。话是这么说,但苏东坡无论被贬哪里,他都能很快适应,开荒种地,走亲访友,吟诗作词,自得其乐,让人觉得,他不仅不苦,而且还很幸福。



近千年后,我们再回顾苏东坡的曲折履历,不禁感慨这个大文豪的人生哲学。一是随遇而安。苏东坡一生数次遭贬,从庙堂之高跌落到草屋寒舍,从衣食无忧变为自食其力,可他总能在短时间内转变心态,坦然面对。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,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,许多东西是我们无法把握的,我们能够决定的,只有自己的心态,改变不了命运和环境,就改变自己,苏东坡做到了。对比苏东坡人生的巨大反差,我们有时遇到一些挫折,想想苏东坡的境遇,心里也就释然了。二是乐观进取。屡次遭遇打击,苏东坡没有消极,没有沉沦,没有遁入空门,没有隐居山林,而是很快与当地居民打成一片,融入他们的生活,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学识,服务百姓,充实自己。流传千年的东坡肉,东坡帽、东坡桥等等,就是明证。三是履职尽责。苏东坡遭贬,没有薪水,但有职务,有职务,就有责任。苏东坡所到之处,尽心尽力为民办实事办好事。比如他任杭州通判时,灭蝗灾,修浚西湖六井、沈公井,修浚运河;做杭州太守时,当时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,他组织民工铲除葑草,疏通湖巷,筑堤建桥,使西湖重新恢复了容貌,著名的“苏堤”留传至今;在颍州修建颍州西湖东西二桥;在扬州办扬州芍药万花会,深得民心;暂缓催收积欠,使久困之民得以温饱;首创监狱医师制度。在惠州,向太守建议捐资修建惠州东、西两座铁索桥。在儋州等地打凿东坡井,解决当地百姓饮水问题。



苏东坡一生,为官清正,造福人民,深受百姓爱戴。大家不仅仰慕他的学识,更佩服于他身处厄境,乐观进取的人格。苏公曾说“九死南荒吾不恨,兹游奇绝冠平生”,充分体现了他的人格大美,时光已过近千年,其人格魅力和为民情怀仍然跨越时空,为后人所敬仰,为我们所学习。






1/


3      


1 2 3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苏轼感悟人生哲理